
束手待毙
- 拼音 : [shù shǒu dài bì ]
- 首字母 : SSDB
- 翻译繁体 : 束手待斃
- 翻译英语 :
- 翻译日文 :
- 翻译韩语 :
基本解释
捆着手等死。比喻遇到危险或困难,不积极想办法,却坐着等死或等待失败。
来源
语法
相关包含成语
成语"束手待毙"逐字解释参考
〈动〉
(会意。从囗( weí)木。在木上加圈,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。本义:捆绑)
同本义
束,缚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束帛戋戋。——《易·贲》。子夏传:“五匹为束。”
束帛俪皮。——《仪礼·士冠礼》。注:“十端也。”
贿荀偃束锦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十九年》
入束矢于朝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寇》
自行 >>点击详情页
〈名〉
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伸出五指形。本义:人体上肢的总称,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)
同本义
手,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今人舒之为手,卷之为拳。其实一也。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。”
艮为手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
三阴在手。——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。注:“手谓气口。”
则不手拜。——《礼记·少仪》。注:“手拜,手至地也。” >>点击详情页
1. 待 [dài]2. 待 [dāi]
待 [dài]〈动〉
(形声。从彳( chì),寺声。本义:等待,等候)
同本义
待,逗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有待而行也。——《易·归妹》
窃待于下风。——《庄子·渔父》
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 >>点击详情页
〈动〉
(形声。从死,敝声。在先秦古书中的獘,在流传中往往被改成斃。本义:仆倒;倒下去)
同本义
郑人击 简子中肩,毙于车中。——《左传·哀公二年》
多行不义必自斃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射其右,斃于车中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
又如:毙死(仆倒而死);毙踣(倒毙)
垮台,失败
多行 >>点击详情页